百乐博黄欣伟:奉贤青浦放松限购当下最权宜的敷衍
栏目: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:2024-01-20 13:26:41

  横跨上海房地产营销与传媒两大领域,一线年,主攻市场、策略、推广。房地产百家讲坛卓越讲师,十个知名房产专栏特约撰稿人。

  2024年1月13日周六,上海楼市突发新政:继临港和金山之后,奉贤和青浦也“有条件地”取消外来人口的单身限购,社保3年即可买房。

  从舆论反响来看:这次除了地产媒体和新房销售还在叫嚣重大利好,房产中介以及自媒体都淡定得很!

  那么,既然临港无效、金山无效,奉贤和青浦为什么还要“踏进同一条河流”?

  一直持有一个观点:不要低估管理层的智慧,他们比购房者甚至绝大多数的从业者要高明得多,当然这个高明的所指是多方面的。业内在“临港放松限购无效、金山放松限购无效”之后,想要的救市政策已经不仅仅满足于“五大新城放松限购”了,于是口嗨式地叫嚣全域放开限购“随便买”甚至迫不及待地喊出了“买房送蓝印户口”的所谓一步到位。但正所谓决定脑袋,从业者想要的就是楼市【昨日再来】,但管理层要通盘考虑:从“站位”到行业,目标导向是平稳而非【昨日再来】,毕竟中国的房地产进入成年时代,“家长”意识到不能在“囡囡要什么就买什么了”,只是囡囡还当自己是囡囡!

  今年是2月份过年,从上一个“降首付降利率放宽普通住宅标准”的大招颁布于2023年12月14日,距离春节有两个月,当时的判断就是——

  如果“1214新政”有效,那么一路沿袭到春节,大家太平过年,反之则还需要嵌入一个小招来应付“垃圾时间”;

  “1214新政”不可谓不厉害,至少从二手房市场的流通促进来说是有效的,但事实上好像也没有事实促进去年第12批次和今年第1批次新房的效用,

  但救市的核心是救新房,所以再给奉贤青浦松绑,看看能不能激发一些“拿着年终奖换个上海产证回家过年”的刚需消费;

  如果循着部分从业者的信口开河,在“1214新政”满月之际再接再厉放出全域限购取消或者蓝印户口之类的更大招,

  楼市短期“万一过热”那么这年还过不过了?难道营造第四年“就地过年”倡议么?!何况如此连续猛药是不是承认“1214新政”的失败呢?!

  前有上一次药效有限,后有下一批猛药未到的空窗期,来个不痛不痒续命交差,或是最保险最不会被诟病的“少做少错”。

  诚然,也相信那句“上海楼市只要肯救,总归救得起来的”,毕竟从救市工具箱里,的确还有N多大家伙昭然若揭:全上海放开限购随便买、买房退税、房产税承诺“押后再审”、买房和落户绑定等等不胜枚举。但是,“会不会(放大招)”是一码事,“什么时候放”又是另一码事,坊间的越俎代庖里,不仅不懂得换位思考,而且站在对等立场“谁举证谁主张”,毕竟承担市场有效与否和(向上)承担管理风险的不是地产媒体,也不是从业者。今天的楼市冷热不均里,“热的”还是市中心高价盘,就算认筹量不再爆表但因为倒挂依旧存在,需求(就算减少)但依旧存在,目标客群的购买力依旧存在,所以在成就买卖的两大条件:愿意买&买得起,至少后者是现成的。倒是“冷的”更棘手:看起来相对便宜,看起来受众更宽泛,但因为占总量80%的购房者或许只有20%的有限购买力,他们对于价格(特别是价格下跌)的高度敏感,外环外五大新城的成功启动与否,其实更是本轮上海救市的核心问题。

  就像前些天盛传的“煤老板组团抄底上海楼市”一样,抛开媒体故意不说的“价格大幅下降凸显性价比”之外,购买力是现成的,自然对长期持有和价格承受有远期考量,不因一时之变而心生焦虑。

  上海救市的核心是保土拍,保土拍的核心是救新房,救新房的终端是刺激刚需,刺激刚需的针对是五大新城,所以临港无效金山无效,那就再把奉贤和青浦拿出来试试!

  和之前“奉贤即将放松限购”早已沸沸扬扬所不同,“113新政”中加入了青浦算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,但仔细想想青浦的“被加入救市购物车”也情有可原:

  2、悬念要有但又不能太过“反骨”,青浦和奉贤算是同一LEVEL不过分;

  4、只要度过春节前后的“垃圾时间”,有效最好无效交差,一切等三月再战。

  好了,回过头来就事论事地看一下“113新政”吧:“据官方信息平台披露,凡在上海缴纳职工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满3年及以上、且在本市无住房,与区域内的用人单位签订2年及以上劳动(聘用)合同且工作满1年的非沪籍人才,并符合单位条件之一、个人条件之一的,可购买1套住房,购房资格由居民家庭调整为个人”。其实从业者都懂都熟稔,所谓的门槛其实都不真实存在,或者说都可以找到“抄近路”或“绕道走”的途径,这在行业一线都是心知肚明,甚至在限购严格的那些年里,绿色通道其实一直存在,而且是以产业链的方式——名正言顺。这也是之前关于上海限购放开万能论的驳斥理由,因为“想买的一直可以买”,这个就别矫情了。那么新刚需,面对政策友好的氛围之下,看看他们买不买?如果还是观望,那么就要探究一下深层次的原因了。

  但大致诉求和冷暖是基本相同的:风貌差不多、房价差不多、配套差不多、规划差不多、人群差不多、倒挂差不多,甚至观望理由也差不多——担心房价进一步下跌!

  在政策足够友好的基本面之下,项目之间的竞争就看项目如何尽人事了,毕竟虽然总体上来看外环外或五大新城都很难卖,但在过去一年甚至2023年越来越乏力的第四季度,“日光”的外环外新盘还是有,所以躺平理由不充分。

  “外环外、五大新城、刚需自住、外来单身、怕价格跌”这五个关键词叠加在一起,解决之道无非两处:购房者在评估自身之于上海的未来规划、发展、就业和收入方面,

  对自己有上限展望之外,还要有下限“容忍线”,即在自己可以承受的价格区间之外,再设置一个“自己认为风险讲到最低的心理价格”,当然这是主观的并不能完全抵御市场。

  房企能做的是什么?除了老三篇的保交付、保质量、保“活着”之外,是否可以在营销方面制定适度的优惠或保价,并将其和政府目前和未来力推的保障(租赁)房挂钩,尽可能帮购房者把后顾之忧降到最低。

  2024年上海楼市的第一个动作“113新政”低调而来,尽管面对或背负着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”的冷眼,但站在出台方的立场也可以理解。

  一方面是是否激发年终奖效应,抑或“113新政”能否和之前的“1214新政”产生隔空的化学反应?尽管从牌面上看两者各有侧重百乐博

 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在“摆放稻草”时候断不能提前认定其决定性,反之成功激发的前夜,也未必能提前判断,一切都是马后炮。

  所以,抱着“不抱希望”的淡定,走着瞧,“113新政之后”楼市等着过年了。